国际首次!薛清刚教授团队发现地中海弧菌引起贝类弧菌病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发布时间:2023-02-13浏览次数:12

近日,我院薛清刚教授团队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了“Characterization of Vibrio mediterranei Isolates as Causative Agents of Vibriosis in Marine Bivalves”(地中海弧菌作为海洋双壳类弧菌病病原体的鉴定)的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地中海弧菌为贝类幼体弧菌病病原体,相关成果为进一步探讨水生生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病原理、致病单元以及细菌间致病性传递方式等基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病原体材料和疾病模型。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万里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范聪灵,通讯作者为我院薛清刚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宁波市3315”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生物工程一流学科的资助。

薛清刚教授团队,薛清刚(二排右三),范聪灵(前排右二

       整个研究过程工作量巨大,团队7人花费近3年时间才完成。2019年,薛清刚教授团队在对某育苗场一次缢蛏稚贝突发死亡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时,利用传统细菌学结合16S rRNA序列鉴定技术发现地中海弧菌(Vibrio mediterranei)是发病池内水体和贝体中的绝对优势种细菌。随后选择11株分离鉴定的地中海弧菌,通过浸泡、稚贝注射等途径证实它们对缢蛏幼虫、稚贝和长牡蛎幼虫的致病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感染缢蛏稚贝壳表面有明显破坏,组织病理分析在病贝各主要组织中发现典型坏死性病变。有趣的是,同批鉴定的菌株中天然存在强毒株和弱毒株,两者在活菌毒力、胞外产物(ECP)毒力、ECP酶活性构成和ECP蛋白质构成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别,其中利用蛋白组学方法鉴定到的显著差异表达ECP蛋白涉及多个毒力相关途径。另外,基因组测序还发现了强弱毒株间一个与致病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型特征。

地中海弧菌感染缢蛏稚贝48小时后其软组织的病理变化

       薛清刚教授认为,任何一个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穷根究底的科学作风、兢兢业业的实验操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方法上“返璞归真”,用经典传统的手段一点点打磨实验结果,最终论文在经过近30遍修改之后,才得以定稿。但该领域的研究仍在进行,薛清刚教授团队将继续深挖,把成果做“精”做“细”,进一步了解不同细菌、不同细菌的不同毒株对贝类的影响。同时,也将进一步探索利用有关细菌开发新的贝类疾病防控技术,为贝类育苗生产保驾护航。